12月10日,《梁祝》首演者、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在湛江为我市小提琴爱好者举办了一场生动的讲座——“俞丽拿教授讲《梁祝》”,讲座上,俞丽拿与大家分享了她与《梁祝》的不解情缘,并一边演奏一边分段讲解《梁祝》的演奏技巧,现场气氛轻松愉悦。
艺术是最好的驻颜术,1941年出生的俞丽拿虽年逾七旬,依然神采奕奕,光彩照人。这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人之一,也是全国《梁祝》权威演奏者。可以说,她成就了《梁祝》,《梁祝》也成就了她。
俞丽拿在讲座上分享艺术心得。刘金风 摄
让群众听得懂“讲中文”的小提琴
上世纪五十年代,豆蔻年华的俞丽拿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一名大学生,常与同学到工厂、农村进行小提琴演奏,但观众反映并不热烈。并非表演得不好,而是基本听不懂。俞丽拿和同学们为此感到苦恼和迷茫。为了能让中国听众接受并且喜欢小提琴音乐,俞丽拿和同学决定向前苏联学习,提倡民众化创作,于是创办了一个小提琴实验小组。
群众为什么听不懂小提琴?究其原因,小提琴是西洋乐器,清朝时期传入中国,表演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国外的。要让中国听众听懂洋音乐,得和听众拉近距离。小提琴实验小组决定开始民众化创作。“当时我们想,能不能先从民歌、民俗乐曲里面拿些东西改编到小提琴上面来,比如,把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改编成小提琴演奏曲。”俞丽拿说。
尝试先从改编民曲开始。他们经常带着谱架、谱子等工具到各地进行演奏,他们发现,在布置舞台的过程中,吸引了很多人围观,观众对他们的乐器和阵容感到新奇,听演奏时也能有情感和互动的情绪,这说明,听众听懂了“讲中文”的小提琴演奏了!
小提琴实验小组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鼓励。周总理曾多次视察上海,有一回,俞丽拿曾向周恩来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小提琴,老百姓好像不喜欢,该怎么做?”周总理回答:“你们年轻人要敢想敢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二年,周总理再次到上海,听了俞丽拿的小提琴演奏后很高兴地说: “一年前你们提的这个问题,你们现在做得很好嘛!”
为了庆祝新中国诞生十周年,管弦系需要拿出新节目,俞丽拿所在的实验小组决定采用具有场面宏大等优点的小提琴协奏曲为国庆献礼,最终决定将越剧《梁祝》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实验小组正式着手改编创作《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俞丽拿参加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于1958年冬天改编完成。
1959年5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第一次正式登上上海大剧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播后,很快风靡全国,并被多渠道传播。
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俞丽拿教授说《梁祝》”是中国小提琴学会2016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虽然多年不上舞台,但在讲座上,俞丽拿仍以饱满的热情和娴熟的技巧向听众分段式讲解《梁祝》,力图弄明白《梁祝》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想象每一个乐章对应的故事情节,然后再融入自己的风格。
她在解剖诠释经典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一些小细节,比如“滑音”。她说,滑音是中国音乐作品的一大特点,她在拉琴的过程中也反复研究过。有滑音和没滑音,节奏不同,情绪不同,韵味也不同。
说起湛江,俞丽拿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到湛江,二十几年前慰问西沙守礁部队曾到过湛江,“湛江的变化很大,环境很好。”而此次来湛,是因为中国小提琴学会2016年年会在湛江举办。一座城市举办这样高规格的艺术盛典,体现的是城市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推崇。
俞丽拿认为打造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对一座城市的内涵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湛期间,她还专门去湛江32小,和乐队的孩子们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