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奶奶收藏了一把当会计时用的算盘。图为受访者提供
算盘收藏处于过渡期
我市资深的收藏家梁先生告述记者,他之前主要是收藏红木家私为主,一次偶然遇到用红木做的算盘,从此爱不释手。“家里的算盘近百把,大多是从本地、珠三角和广西玉林等地收来的,以上世纪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的算盘居多。最便宜的一把不到10元,最贵的则要500多元。”梁先生说:“一把清代的红木算盘,没有钉子、也没上过油漆,完全是用木榫来连接的,这样的算盘就比一般的红木算盘贵重。如果收藏木质算盘,尤以紫檀、红木和花梨木的制品为上乘,具有很强的升值潜力。”
梁先生告诉记者,在2010年的拍卖市场上,曾有一件海南黄花梨算盘成交价达到了16.8万元;2011年8月,北京中嘉拍卖会上,一把清代碧玉算盘竟拍出160万元,创下国内算盘收藏市场最高纪录。梁先生认为,本地算盘收藏尚处于“断奶”过渡时期,尚未形成“集团军”式的收藏强档,有这方面爱好的朋友不妨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算盘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收藏天地。
算盘的声音犹在耳边
记者在霞山人民礼堂旁的旧货地摊市场走访时,遇到了正在地摊上“寻宝”的金奶奶。年逾七旬的金奶奶告诉记者,她和算盘结了半辈子的缘。“70年代中,我从老家迁到湛江,后来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当会计,凡是核算、财务做账都离不开算盘,尤其是到了月底或年终分配时,那算盘可日夜忙个不停,有时几个会计一起敲算盘,不断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给寂寞枯燥的工作增添了一道色彩,至今还犹在耳边。”金奶奶说,当时,能干打算盘的行当绝对是‘香馍馍’,在人们眼中也是高级知识分子。
金奶奶有一把刚当会计时就买的算盘,陪伴她走过青年、中年和老年,结下了深厚的情结。金奶奶说:“我一有空就到地摊或旧货交易市场转转看看有否中意的算盘,只因有割舍不下的情怀,市场上的算盘种类很多,但上档次的算盘较为稀罕。收藏并不难,但是并不是每把算盘都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