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79岁航天专家潘厚任莅湛科普

2016-11-06 10:48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记者卓朝兴 通讯员万颖滢

    “湛江真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这里的青少年对科学知识尤其是航天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很强。”

    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今年已经79岁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航天专家潘厚任,日前在赤坎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道。

    今年10月下旬,在省科协、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粤东西北地区科学家科普报告湛江校园行活动在我市火热举行。湛江市科协、湛江市教育局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8名专家走进湛江校园,为广大中小学生作深入浅出的精彩科普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潘厚任,就是来湛的8名专家之一。

潘厚任在湛江校园科普航天知识。记者张锋锋 摄

    奋斗

    中国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潘厚任参加了中国首批箭载、星载太空探测仪的设计研制、卫星轨道计算,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卫星系列规划制订,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组员、副组长,上个世纪80—90年代受聘为国家科委空间专家组专家, 开展了中美、中德、中葡太空科学与应用的合作交流。

    潘厚任出生于1937年。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自己的故乡——江苏苏州度过的,从小对科技有浓厚的兴趣。“1958年我还在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文专业念书,那时的苏联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不久,这可是轰动全球的大事件。暑假里,教天体的老师就望天追踪拍照片,计算苏联人造卫星的轨道。我也沉迷进去了,放假也不回家,跟着老师一起算。”当时,全是机械式的计算机,比如乘9要摇9下,“这些老古董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算一圈轨道,要花上一个多礼拜的时间。”正是早年打下的扎实基础,使潘厚任获益匪浅。1970年,他参与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甘肃酒泉发射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潘厚任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在国内、外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报告,以及专著、译著共91次。他所参加和负责的工作,获7项国家和中科院科技成果奖;获3项国家和中科院“载人航天”等突出贡献奖。

    愿望

    希望湛江能多出航天方面人才

    “1997年退休之后,主要投入到科技知识普及和推广中去,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潘厚任在湛江的首场科普报告讲座,是在赤坎一所中学的七楼报告厅。他笑称自己已经79.6岁了,是“大半辈子献身航天,小半辈子进行科普”。

    谈起现在国内掀起的航天热,潘厚任感到很欣慰,“我们那时候,保密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当时应该来说航天研究基本上是在很窄小的圈子里面,很多老百姓不知道,也不是太关心。因为当时的航天科学,跟普通大众,跟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后来,随着太空技术日渐成熟,从实验阶段到应用阶段,慢慢跟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关系越来越有密切了。比如,卫星上空之后,天气预报就准确很多了;还有遥感卫星,对监测灾难、环境,包括城市建设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太空生活趣谈、载人航天技术及相关应用、嫦娥工程剖析……潘厚任现场还耐心回复了湛江学子们的提问,比如当下热门的引力波、对撞机以及中国未来的火星探索计划等问题,均一一作了解答和互动,“湛江的学生真热情,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情。现在国内从事航天方面研究者中,很多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对年轻一代来说,航天是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各个学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要积极鼓励青少年投身于此,希望湛江也能多出这方面的人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