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班学到的食品中毒预防及应急处理知识太有用了,请给多几套宁工红老师的《常见毒物急性中毒的简书籍、学习资料我带回去给大家学习可以吗?”一些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下课后说。有的学校负责人下课后还专程就工作中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来与宁老师探讨……这是日前记者在参加坡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办食品安全知识暨专业技能培训班上看到的几个场景。
10月20日-22日,坡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办为期3天的食品安全知识暨专业技能培训班,辖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负责人,从事餐饮业的人员和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分别参加了食品中毒预防及应急处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要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场指导等学习班。培训班邀请湛江市疾控中心宁工红主任前来授课,他长期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管理(监督)及其检验工作,从数百宗食物中毒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案例中,宁老师发现生物和化学及物理性致毒物质百多种,撰写并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人民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的学术论文400多篇,他精选出其中的200余篇,著成《[常见毒物急性中毒的简易检验与急救]注释》(下简称《注释》),他还主编了《常见毒物急性中毒的简易检验与急救》。当天他以这两本书为教材授课,生动讲述了其发明的“群体毒物中毒诊断方法”——食物中毒及其诊断方法等内容,坡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干部和学员们感觉特别实用,可操作性强。
宁工红在课堂上。
新理论、新方法为医务工作者指明方向
宁工红是广东吴川南巢村人,1961年9月从广州医士学校毕业,分配到湛江专区(后更名为湛江地区、湛江市)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工作。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管理(监督)及其检验工作,从此他就站在全辖区(1983年前湛江地区辖13个县市,1965年前湛江专区辖18个县市)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沿,和各种中毒事件打交道,哪里出现中毒事件,他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由于看到一桩又一桩的中毒事件夺走人民群众的生命,破坏一个个幸福的家庭,他感到无比心痛,暗下决心,誓要抓出各种“毒魔”,要做各种群体毒物中毒事件的终结者,于是深入第一线,苦心钻研各种中毒现象。他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规律,终于发明“群体毒物中毒诊断方法”,在他发明这一方法之前,医学上没有“群体毒物中毒诊断方法”,广大医务人员遇到群体毒物中毒事件患者都会疑惑不解、甚至感觉无从下手,因而,“群体毒物中毒诊断”历来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他发明的“群体毒物中毒诊断方法”(原称“中毒的论断”),是一套“流行病调查、临床症状、临床毒物检验、动物试验、毒物鉴定”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卫生防疫工作者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急性中毒的检验与救治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2000年,他将他从事毒物的急性中毒调查处理和对未知毒物检验等近40年的实践经验与知识,结合临床医学,编著成《常见毒物急性中毒的简易检验与急救》一书。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厅长的黄庆道给予该书高度评价,为该书作序,说该书的出版,“可以说为当今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实践解决了一项燃眉之急”,“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是卫生防疫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法医、毒物检验员的实用参考书,他推荐该书作为医学继续教育的教材。该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毒物急性中毒的简易检验与急救的理论。从毒物的急性中毒应急处理的理论和方法谈起,对一百多种毒物的中毒症状、检验方法和急救进行了论述。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今年8月他著作的《[常见毒物急性中毒的简易检验与急救]注释》得以再版。各地也纷纷请他为医务人员、食品监督人员进行讲学、培训。
不仅救人无数还创造防毒方法
在卫生防疫的工作岗位上,他一接到中毒“警情”时,义不容辞奔赴一线。他用“群体毒物中毒诊断方法”发现化学及物理性致毒物质百多种,指导诊治中毒患者近五千例。
值得一提的是,他创造了雪卡毒素、违禁灭鼠药“没鼠命”“瘦肉精猪肉”等卫检方法12项,给同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创造去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等去除3种食品6项毒物的方法,是除去它们的窍门并使这些食品重归食用树立范例;创造饮料酒建立锰限量标准等6项,能为它们建立相应标准或法规奠定基础。
1998年末,与吴川市防疫站联手检查市售米面制品138份,发现含甲醛(吊白块)的80份,占58.0%,依规果断销毁了含甲醛的米面制品数十吨,后来推动全省掀起围剿含甲醛的市售米面制品行动。
尽管宁老师已经是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防毒专家,但在宁老师的课程中,宁老师没有艰涩难懂的高深术语,有的多是来自生活、工作中鲜活的案例,例如《四季豆中毒的防治》和《一宗河豚毒素中毒致8例死亡的调查》及《假发菜案》、《怎样防御掺假、掺杂、伪造的食品》、《细菌性食物中毒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比较》等等,让人可以马上学以致用。
宁老师说:“食物中毒的危害是极其惨烈的。预防食物中毒,我们责无旁贷!”他针对近年来我国每年发生急性中毒有10万例之多,以及他几十年来亲历触的目惊心的急性中毒事故,为使市民引以为戒,特写了《毒患猛于虎 生活当谨慎·三十招防中毒》一书。他说这是中毒患者用自己遭受毒害的悲惨经历甚至用生命换来的,值得广大群众借鉴!
生命不止 钻研不息
现在,已经75岁的宁老师正在研究微生物和“对虾疫病濒发及中、西医没法治本的疑难杂症预防”等问题。他从现实生活体验得到启示:“环境有大量分解者。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的四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中,证实从环境可获得转化环境污染物和分解畜禽水产排泄物的分解者——微生物的正确结论。而且,微生物具有物种多样、转化力强、低耗高产轻污染、以及适合大规模培养等优点,微生物的功能广泛,生物技术只要使用恰当,它就会与所到之处的良性力量迅速结合,产生抗氧化物质,消除氧化物质、消除腐败,抑制病原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种植、畜牧、水产、环保、饲料、家庭保健等方面都有显著作用。它具有改良土壤、增强光合作用、改善水质、除臭粪、促生长、抑菌、抗病、改善畜禽品质等功效。
他以“探索微生物技术对环境污染治理和对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及对疑难杂症预防的方法”为宗旨,创立“湛江市工农医微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他认为对湛江的国计民生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地球具体举措。
为什么75岁高龄还醉心研究?他自信地说:“纵观2000-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等24人,获奖年龄是从65到97岁,平均84岁,其中75岁以上20人,占83%。绝大多数在75岁后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他们的光辉榜样激励着我。”他满怀信心:该中心若有财政资金资助,用微生物技术将环境污染有机组分还原为水和二氧化碳;用微生物技术和营养学辅助畜禽鱼虾蟹贝茁壮成长;用营养学原理创造的食品供人们食用以抵御疑难杂症对人体的侵袭,用微生物药物使疑难杂症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