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文和她的草编产品。 记者 刘金凤 摄
日前,记者跟随几位从事软装设计的朋友以及美院教授去麻章太平镇参观考察民间草编工艺,探访草编能人,希望将民间技艺与高校对接,探索一条“村姑”变“公主”的路子,让民间草编走出深闺,提升价值,同时,也把草编能人请进高校授艺,让民间技艺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麻章区太平镇和沈塘镇有种植蒲草和草编的习惯,据说,当地的先民自宋代从闽南迁徙而来,带来了蒲草种子和蒲织工艺,沿延至今。现在,当地许多村庄仍把蒲草当作传统作物,在太平镇还有专门交易蒲草的集市,而用蒲草编织也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门传统手艺。
考察组一行参观了太平镇草编能手徐少文的草编工厂,并到附近的村庄看蒲草种植情况。徐少文是远近闻名的草编能手。生于1959年的她,幼年患病,左腿不便;在小学任教近二十年,五十岁时面临失业;为了供两个孩子完成学业,关起门来琢磨草编,在传统草编的基础上开发新花样,改进技艺。她家的新楼房,就是全靠她一双巧手忙草编建起来的。在创业致富的同时,徐少文还把新的草编技艺传给周边的妇女,带动妇女增收。在她的带动下,太平镇成立了草编合作社,目前有十几名妇女。
“村里的姐妹们如果会草编,就多一门增收的手艺,有技傍身走到哪都不怕。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学这手艺了。”徐少文说。
据了解,目前太平传统工艺编的草编制品还处于比较低端的状况,价格也多为几元至几十元不等,徐少文创新工艺的草编制品价格虽然高一些,但产品还比较粗放,仍难体现劳动价值。
在经过深入的了解和交流之后,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巨云河表示,希望徐少文能在学院成立一个草编工作室,定期给学生传授草编技艺,“将民间技艺与高校资源对接,一方面便于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太平草编目前尚处于粗放的状态,品质不高,如果注入高校设计理念,能进一步提升工艺,让产品升级。同时,还可以借助大学生创业的平台,通过电商模式,将产品销售出去。”
据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美学渗透进大众生活的诸多方面,消费者对环保、生态的材料和传统民间工艺越来越眷顾。来自深圳的橱窗设计师高女士表示,蒲草天然的形态很适合环保题材,她当即预定了几大捆蒲草发回深圳,准备用这些蒲草打造一个“蒲草空间”,进而推广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而定居美国的华裔崔女士则表示,草编的帽子、袋子不仅环保,而且耐用,“如果将这些纯手工制品进一步加工,注入一些设计元素,通过与棉麻、皮革、香云纱等材料结合,提升细节和品质,是可以‘村姑’变‘公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