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得久了,就会明白一个真理。哪里还有沈从文的边城、川端康成的伊豆、金庸的大理、四娘的上海,“十年豆瓣两茫茫,到如今,单反旧,匡威脏;纵使相逢不相识,陈绮贞,变刀郎”,统统成了旅游生意的套路。奶茶鱿鱼、臭干姜糖,去了,的确会在人挤人的伪古董布景,或者脏乱差得快要倒塌的真实里哭出来——我干嘛要来这种千篇一律的地方?!
游客与规划建筑从业者,一个讲究舒适,一个讲究真实。当规划师去旅行,二者撞在一起的时候,尴尬就来了。国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真实的虚假,就像迪斯尼乐园或者泰晤士小镇,要么是虚假的真实,就是各大城镇里面千篇一律的仿古或者仿民国街,区别只在于活儿糙不糙。若想找到“真实的真实”,只能借助文化隔阂,去到同样是迪斯尼布景中的欧洲旧城,看一眼那美丽的,90年代面向美日游客的“小镇”,或者常住冰岛,天天拍那外人看精通但是却有着明显地理痕迹(即“一看就知道是哪拍的”),久之麻木的“绝美风景”。
偶尔有个“醉美”就好,天天酩酊大醉,沉浸在远方的梦中,那是那些装睡的人——而装睡的人是无法被叫醒的。
所以问题来了。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好看的照片?舒适的住宿?晕乎的游记?或者换个小点的问题,什么样的行程是让人觉得舒服,并且能在滚回去上班后不至于感到不适的?——能否回答这些问题倒是其次,但是,如果真遇到了有这样的地方,是不是该分析一下它到底“分几步”?
5年前我有一个计划,“走遍中国海岸线”,就是趁着周末或者假期,一次去一个地方,聚沙成塔,渐渐走遍。从河的入海口到满是石头的沙滩,从黑色的玄武岩六棱柱海岸到石头房子,50个纬度年华老去,不同的地区,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于是笔记本上的地名就这样一个个地被划去,最后还剩下粤西和闽南。
我很讨厌自然中那些粗糙的景区步道栏杆,因此倾向于选择那些荒野的,或者开发得差的地区。然而这些地区的通病就是,可能同时也脏乱差,海边丢满垃圾,岸上都是带刺的荒草。因此每次选海岸,也像一次赌博,赌的是当地人的环境意识,以及旁边村镇的发展水平。
这回我赌湛江的吴川,那里有片卫星图上看起来颇为“奇怪”的海滩,沙滩一个接一个,但都不到100米长,弯月形的尖,都是黑色的礁石,延伸至海里。我见过长的金色沙滩,也见过只有悬崖和石头的海岸,但这种连续好几公里全是“小沙滩”的地貌,却着实罕见。
其实那也是基岩海岸,只是“不够高”。由于离古火山口比如湖光岩这样的玛珥湖或者硇洲岛这样的纯火山岛比较远,吉兆湾的基岩是花岗岩和玄武岩混合的,因此有着玄武岩的“暗黑”风格。
与常见的纯石头或者悬崖的玄武岩海岸不同,吉兆湾是有沙滩的。沙滩的颜色也非常深,虽然不至于像冰岛等地的黑沙滩一般的纯黑,但也确实“够黑”,以至于退潮的时候远远看去,就已然有了一些荒凉的感觉。
潮间带下面经常被海水覆盖的地方,长满了牡蛎。
滚圆的石头。
“暗黑系”的沙滩,一般不会太讨游客的喜欢,不过也正是因为小众,其实还是讨摄影师的喜欢的。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后来才发现其实这里没有我想的那么小众,广东很多地方的摄影师,是喜欢这片灰黑色的石头和沙地组成的海岸的,这里算是一个不是很热门但是也算是被人熟知的拍摄地点,网上很多的照片,都指向了这里慢门的海水,和粉色的日落。
中秋的时机是很不错的,早晚6点左右退潮,水位最低之后的1个小时左右,也几乎就是日出日落时分。当然,湛江比较往西,有些时差,但还是可靠的。其实“涨潮”和“退潮”,说的都是一个状态,还未退到最低点的时候,便已经露出了大片的沙滩。
有的地方,沙滩上是一种空心植物的茎,看上去颇像一片蛏子,把呼吸管露在外面——不过只有一根管子。另一些地方,沙滩上是沙蟹的天下,水退的时候赶快打扫卫生,把洞里的沙子搬出来,攒成球推到外面。而沙滩自己,则被海水抚摸成了波纹的形状,偶尔会存一些水,反射着天光。可惜吉兆湾的沙滩不够宽,否则,也会是“天空之镜”的景象了。
停在沙滩上的渔船,和锚。海钓都在半夜。
这里指向的是出海的通道。靠近岸边,还有石质的栈桥。
找对了角度,将太阳踩在脚下。
接连两天,日落都是闷红色的。后来发现了规律,首先是空气湿度要大,百分之七八十的含水量以上,但是也最好不要下大雾“能见度只有5米,走路基本靠摸”。日落的时候,西边要有云,不能太厚挡住最后的日光,也不能太薄,留住太阳依然刺眼的光芒。如果还要双保险的话,就是天上要有卷层云,协助将最后的日光反射到地面上。
等待日落的年轻人。
只有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才会看到一种仿佛把地面上的一切都闷在一个煲里小火加热般的,潮湿且均匀的粉红色或者粉橙色。
一切都失去了自己的颜色,一切都是深浅、浓淡、色调不一的红色。闷红的日落再赶上退潮,那是再好不过的了。退潮之后的沙滩还是湿漉漉的,可以反射着天光,哪怕是灰黑色的沙滩,等到日落的时候也是粉红色的。而后,那些灰黑的背景就会发挥作用,强化了潮水遗留下来的波纹,把沙滩变成了抽象画。
还没等到全黑,月亮就会升起来。但地平线上云多,真看到月亮的时候,几乎已经全黑了。然而想看到探照灯般的光污染也非易事,乌云伸过来一只手,捂住了月亮的嘴。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要等到“十七”了。还有种说法“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但是湛江是死活下不了雪的地方,并且岭南一年当中晴天最多的时候在春节前后,所以“说了也白说”,月亮不在乎。
今年的中秋就是一种“说不清楚算不算云遮月”的模糊状态——突然之间一片云把月亮盖得死死的,突然之间又云开雾散,月亮明亮得就像探照灯一般,连地上有几只螃蟹都能数清楚。当然,更多的时候则是中间状态,朦胧的月光洒在海面上,那也是耶稣光。
如果是带有雾的晴天,海水就是灰色的。如果是阴天,海水就会带上些暗绿色。然而无论阴晴,吉兆湾都不适合拍银河,因为村子就在海边,灯光是持续整晚的。
本来“走遍海岸线”计划有个私心,就是拍遍所有银河下的地景,然而海边拍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比如海雾、大气透明度、视宁度等等,很多都与气温有关,这对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来说是妥妥的硬伤。我本来以为这回我也会像之前一般抓狂的,结果居然没有,反而发现了月光下的海,有它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