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从下岗人员到民俗文化研究学者

2016-10-11 16:14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文/陈凯杰 通讯员肖颖 郁玉春 图/ 张锋锋

梁政海是个土生土长的湛江人,从小对赤坎老街有浓厚情怀。他从原湛江人民印刷厂设计师岗位下岗后,开始全面挖掘研究湛江民俗文化,至今出版6本著作及发表大量相关文章,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及良好反响,成为一名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如今,他是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广东省及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热心挖掘整理湛江民俗文化的梁政海。

【缘起】目睹五大会馆被拆深感痛惜

对于研究湛江民俗文化的渊源,梁政海回忆道,他的父辈在广州湾时期就从广西来到湛江,他从小在赤坎老街生活,大通街以及一些庙堂、会馆等都是他喜爱及熟悉的游玩地方。

梁政海说:“以前,广州湾五大会馆及其精美的雕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非常着迷。但后来雷阳会馆被拆,里面珍藏的林召棠状元楹联、番鬼托梁木雕等都消失了,真是很可惜。”后来,各会馆陆续被拆,梁政海对此十分遗憾和痛心,他决定通过写文章的方式记录自己生长的这座城市,让更多的人关注湛江民俗文化,唤起湛江人保护本地民俗文化的意识。在这一探索和挖掘的过程中,梁政海感到非常充实。

如果说梁政海角色的转变是偶然,那从小植根于心的老街情怀则是他与民俗研究结缘的一种必然。

【痴迷】20年搜集民俗文化乐在其中

20年前,梁政海撰写了文章《雷州半岛的雷文化》,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20年间,他发表大量介绍民俗文化的文章,其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梁政海也常常受邀到各地开展讲座。

谈起最初挖掘收集资料的不易和家人的不理解,梁政海云淡风轻地回忆道:“下岗后,家里经济拮据,孩子尚在读书,爱人多次劝说我,与其不务正业不如干点零活补贴家用。”但梁政海始终不愿放弃这份执着。平日里,他自己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挖掘这座古老城市尚未被发现的历史遗迹。到了周末,身边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车带他到各县区去搜集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梁政海骄傲地对记者说:“20年间,我探索的足迹几乎遍布雷州半岛。有时为了调查拍摄古迹,我们还一起爬过不少危楼。”

记录民俗文化除了亲自探索还需借鉴前人的文献著作。为了收集有关资料,梁政海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旧书摊,偶尔遇到可遇不可求的资料,他会咬牙用写稿换取的微薄稿费将其收入囊中。

谈及挖掘民俗文化中的趣事,梁政海激动地和我们聊起在赤坎文章湾村制作簕古龙的经过。文章湾村种植了许多簕古,村民逢年过节便会采摘簕古插在门口辟邪。梁政海得知后,向村干部提议将簕古制作成簕古龙作为文章湾村的吉祥物。得到村干部赞同后,梁政海又向赤坎相关部门汇报,此独特的想法得到了一致通过。梁政海与文章湾村中老前辈陈水禄一起,动员指导村民着手制作簕古龙。仅仅一周时间,精巧的簕古龙在勤劳的村民手里诞生,此作品是湛江乃至全国第一条用簕古扎成的龙型制品,得到非遗专家的肯定并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除了文章湾村的“簕古龙”外,调顺岛的“草龙”、“网龙”、“湛江面塑”、“东山龙狮”等都是梁政海第一时间进行挖掘并撰写了申报文本。

【执着】热爱家乡研究家乡抒写家乡

“这是我20年间编著的6本书。”梁政海开心地指着桌面对我们说。《中国雷公寓言集》、《南天琐记》、《南路搜事》、《乌石的儿子》、《广东南路历史传略》、《湛江海岛文化》,这6本书合计100多万字,承载了他对民俗文化饱含的热爱。

被聘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后,梁政海对搜集整理本地的非遗项目做了大量工作,《番鬼托梁》、《簕古龙》、《调顺网龙》、《东山龙狮》、《赤坎洪拳》、《赤坎粤剧》等非遗文本都出自他之手。

对于有幸参与到全国政协文史委主编的《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湛江卷》编写队伍,梁政海激动地说:“我既开心又觉得任重道远,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湛江,来湛江体验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了写书撰文外,梁政海还多次参加市、区、院校、省市级各协会组织的研讨会,交流分享心得,为接下来的继续探索提供灵感。此外,他时常到位于赤坎老街和平路的广州湾历史民俗馆,为前来参观的各地领导、教授、专家、团体介绍广州湾历史。梁政海表示,他会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抒写湛江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