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区的西山村,有座用中法文刻写碑文的墓园:“1984年5月17日于法国辞阳”,“1989年5月5日立碑”。墓碑记载着反法西斯英雄——张保。
悲惨童年
张保缘何身故异国,却魂归故里?记者走访了张保的亲属及有关人员,了解到张保传奇的人生。张保是迄今为止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战,攻打德国见证法西斯德国末日的湛江人。
张保1914年9月出生于麻章区太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本不姓张,5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改嫁,继父张耀泉是麻斜西山村人,在西营(现在的霞山)当蓝带兵(地方保安警察),他便改姓张,取名张保。不久母亲病逝,10岁那年,继父也撒手人寰,张保成了孤儿。他流浪在霞山街头乞食,偶尔到天主教堂当小工,熬过少年。当时,越南和广州湾(湛江市前身)都是法国殖民地。广州湾受法国驻越南总督管辖,两地交通往来频密。张保稍大,便跟货船做杂工糊口,经常到越南海防、西贡一带。
参加二战欧洲战争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扩军在殖民地越南招兵,张保25岁,为谋生参军服役,驻防越南。1940年5月,德国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闪电袭击法国,一星期后占领巴黎,法国沦陷。同年6月,戴高乐发起“自由法国运动”,号召国民抵抗德国侵略者。张保和在越南的法国军人,加入解放法国阵线,乘舰艇到达法国,参加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他机智灵活,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战斗中多次负伤,被誉为打不死的中国人,受到战友敬重。
1944年8月巴黎解放。1945年3月,张保随同美、英盟军从西面向德国挺进,与法西斯德国进行最后决战。他参加攻打德国重要工业区鲁尔,鲁尔区德军被包围歼灭后,他参加进攻柏林战役,与东面展开强大攻势的苏军突进柏林市区。战斗异常激烈,一街一楼短兵相接,张保身负重伤。5月2日柏林攻克,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9日欧州战场战争结束,张保见证德国法西斯灭亡。负伤后的张保留在柏林医治,大腿伤势严重,嵌镶不锈钢板,需柱拐杖走路,列为一等残废军人。战后柏林,满目疮痍,孤儿落浪街头比比皆是,触感自己也曾是孤儿的身世,他尚未成家,毅然收养一男一女幼婴带回法国。
1945年底,张保回到法国,作为反法西斯英雄,他荣获“法国解放奖章”、“自由法国奖章”、“法国抵抗奖章”。他在法国声誉很高,很受尊敬。每年的6月18日,法国二战老兵都汇集在巴黎近郊瓦莱里安山,纪念法国反法西斯胜利日。他必受邀坐在主席台,接受总统、总理和内阁官员的接见。走在大街上,人们都会投上崇敬的目光,向这位参加二战解放法国有功的中国英雄致敬。
不忘记中国根
张保虽长居法国,仍念念不忘中国的根,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习俗。他娶英国籍的太太生有一子,连同收养的一男一女,均取中国名字,分别叫张利、张芬、张大。晚年他居住在法国勒亚佛尔港,常到华人餐馆就餐,接触华人,寄托乡恋。思乡心切,文化大革命时,他曾到香港,计划回湛江探望乡亲。当时因各种原因,加之从来没和家乡有过联系,只能带着乡愁返回法国。
改革开放后,他迫不及待,通过法国驻华大使馆联系湛江外事办,于1981年回到阔别40多年的湛江。他回到西山村,拜祭双亲;徘徊在村子300年树龄见血封喉古树下,追忆苦难岁月;拖着残疾的双腿,到处走走看看。看到今日的家乡不再是殖民地时期的苦难广州湾,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到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家乡翻天覆地的巨变,他由衷高兴。家乡的豆腐花、薯粉嗦、木叶哒、鱼仔煲汁,他吃得津津有味,为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家乡了结心愿,欣喜若狂。他在湛江,足足住了一个月,怀着依依不舍的乡情回到法国。离别时,他祝福家乡建设更加美好,他像是有预感似的,一再强调,落叶归根,百年后骨灰葬在故土。回法国不到三年,他带着对家乡的憧憬,安静地走完人生道路,享年70岁。
1989年,张保收养的德国儿子张利,不远万里,把养父的骨灰带回麻斜西山村,立下中法文墓碑,完成张保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