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一个用生命诠释雷剧道具制作的老人

2016-09-02 09:5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图/文记者林小军 通讯员周靖典

周树瑶老人制作雷剧道具。

    在雷剧艺术表演中,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从精雕细琢的凤冠霞帔,金光闪闪的刀枪剑戟,再到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面具。“道具”在雷剧艺术中更像一个无声演员,默默地为雷剧作品添姿增彩。然而,制造雷剧道具这一技艺已经处于失传的濒危状态。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心系雷剧把制作道具视为生命的老人,自1964年考入海康县(今雷州市)雷剧团后,在他50多年苦心孤诣制作雷剧道具的人生字典里从未有“退休”二字,84岁的周树瑶老人坚持一天不落地在低矮的几平方小平房及屋前的走廊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有人接班,让雷剧道具制作手艺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于雷州纪家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今年84岁的周树瑶自1964年考入海康县雷剧团后,就开始学习雷曲,在村雷剧班唱了几年雷剧,60年代中期,被抽到县的样板戏团里唱戏,在记者采访他时,他不时举起手中的道具边舞边唱。

    据他说,他之所以迷上雷剧道具制作就是源于唱雷剧,因为在那个年代,尽管人们热衷于唱戏,由于当时剧团困难,很多剧本因没有道具而无法排演。为了配戏,周树瑶暗下决心自制道具。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剧本,思考各种道具的形状,自费购买制作工具,选择材料……当他看到剧团的演员们穿戴的盔头、服饰都是自己制作的,亲切之中有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也使他从中发现雷剧与道具之间的关系。红花配上绿叶才能衬托出花的娇媚,名角再棒也离不开行头。

    当他悟到雷剧与道具行业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此,他与道具结上了不解之缘。他所在的剧团每上一部新剧,所有的道具全部由他的制作,发展到附近剧团也找他制作道具,就这样开始了他苦心孤诣制作雷剧道具的一生。现在这门手艺被发扬光大,发展到粤剧道具制作,(下转A03)(上接A01)很多产品都远销市外,甚至省外,受到戏曲界人士的喜爱。目前,向他定造道具的人络绎不绝,他说已接应不暇。他向记者大言不惭地说:“ 戏剧道具制作上,不是我自己吹牛,在粤西地区能超过我的没有几人。我活着就是为了做道具,失传了可惜哟!”

    近日,在他低矮的两间住房中,记者看到其中一间房专门用来摆放他制作的“宝贝”,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从皇帽、草王盔、平天冠、紫金冠、凤冠、纱帽等等各式头盔,再到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每个面具,戴帽披须,表情跃然,栩栩如生。

    在采访过程中,只要提到他制作的道具时,他的眼里就会散发出无尽的光芒,无比自豪地一个接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捧出来一一介绍,“其实做道路具中面具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古代祈神时都要戴假面具,甚至武士都戴假面具以威慑敌人……”让记者佩服的是介绍这些道具的用途时他是那样饱含热情、不厌其烦、声音洪亮。

    如果不是他介绍,外行人根本就不会知道外表看起来精美的紫金冠、凤冠其实只用了铁丝和纸材料制作成的,所有的部件都是纯手工一刀刀地割,一点点地粘,一个紫金冠做下来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至少半个月才能完成。

    “做戏剧道具是一个苦活儿,制作工艺复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够耐下性子来学。” 他最担心的事就是这门手艺后继无人。

    据他说邻市的粤剧团都曾经来找过他,希望能帮他们培养一个道具制作师。然而这并不容易,他有心收徒弟,却很少有人上门学艺。

    可是在没有找到徒弟前,他还得坚守下去。这两年,他也收过一些徒弟,有的觉得太难学走了,有的觉得挣钱少就走了。特别是现在随着戏剧的不断更新,各种道具的制作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学好这门手艺除了技术外,还要懂一定的戏曲知识,所以想收徒弟就更加难了。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邻居上幼儿园的几名小朋友一直认真围绕在他的周围,他非常兴奋,不管小朋友是否爱听,他都拼命地向小朋友们讲解道具的做法和用途,看到小朋友听腻了,他就讲道具的故事。他曾希望儿孙中有人能继承他的手艺,但他的几个子女及孙辈都无心学习,他最希望的是能在这些小朋友中找到继承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